关于我们 分类>>

父亲没有爱

  》,原只是我有感于在家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琐事,没想到激起了不少人的共鸣——有的人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日常,也有的人是想到了自己和父亲的相处。

  可能我跟传统的父亲还有区别,我还指望孩子爱我;而那些更传统的父亲根本不指望孩子爱他,只要畏惧就可以了。”

  说这话的时候,不必说我心底里隐含着难过和失望。我没有跟他们标榜过爸爸如何不容易,因为我想那无异于情感勒索,何况那本来就是我自愿做的。但我承认,我内心是有期待的,要不然也就谈不上失望了。

  我认为那些声称自己不指望孩子爱的人,其实是缺乏爱的能力,或说不懂得爱的。这是一种逃避父亲这个角色的责任的表现:爱也是一种责任,它意味着要陪伴,要付出情感,要牺牲自己的时间……把爱说成是一种权威、服从,本身就是一种粗暴、无能的解决方式——它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只能暂时掩盖问题,不断使问题积累、扩大、糜烂、极致留下永久性创伤。

  这也透露出这样一种心态:第一,我现在还强大,反正他要服从我。其次,趁我现在强大,趁早把他征服,让他不敢有什么异议。但问题是,身为人,其实谁都不可能一直强大,谁都会衰弱。如果没有情感,只靠权威和棍棒,其实是会被反噬的。

  因为孩子不是动物,不是奴隶,是活生生的人。是人就有情感,有分辨好恶的能力,有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,有自己的记忆:有家庭打孩子多了,大多数孩子会记住并因此痛苦一辈子,尽管他们中的好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再提起这些遭遇。

  所谓的没有爱的“权威教育”,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有好的结果。他们中的大部分会使亲子关系破产或者事实破产。因为孩子知道父亲(或者母亲)本质上不爱他,只是利用他达到自己的目的。孩子初期和中期会因为这种感觉而难过和伤心,到了后期会变成冷漠、麻木,到最后就变成了一种近乎决绝的厌恶。

  那些被父母深爱着的孩子和从小没有人疼爱的孩子,有着巨大的本质区别。一个人,能爱自己和他人的前提是他必须知道什么是爱,而这又必须有他被人爱过这一条件。没有被爱过的人,是永远都不会懂爱的,这是真的。他可以伪装得非常好,但是,如果长期跟他相处,就知道,无论是他对别人还是对自己,都不懂得什么是爱,如何去爱。而这样的人,终其一生都在舔舐自己的伤口,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真的信任别人,因为缺乏安全感。

  没有爱的人,人格是有重大缺陷的,用季羡林的话说,是灵魂不全的。所以才有那句话:幸运的人,一生都被童年治愈;不幸的人,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人能最先感受到的,人能最多沐浴到的,就是父母之爱了,如果父母不爱他,他的一生都处在不幸中。

  我跟您唠叨这么多,只是想告诉您:您目前希望孩子爱您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——它不是您对孩子的施舍和宽容,而是您给自己准备的“退路”。我衷心希望,您能坚持下去。有些悲剧,原本是可以避免的。两个孩子有您这样开明、宽容的父亲是幸运的。也祝他们顺利度过属于自己的花季雨季。

  我的父母是很传统的父母,说实话我不喜欢他们,谈不上讨厌吧。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第一本书(我能自己独立阅读完整本书的),印象最深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,却最后被儿子饿死。当时读到他最后的下场,我甚至有点暗爽——这老东西天天管东管西终于死了。

  现在回头看,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出于我对父母的威权模式的反感。在这个模式下,有胜负,没有对错——每一方都认为自己正确,我就认为自己正确。无论怎么争论,两边也吵不出结果,最后无非也就是拳头硬碰硬打出结果。

  说回我的父亲,我实在不喜欢他,我也无法预知我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个父亲,我继承了自己父亲的暴躁易怒,缺乏同理心等。五年前我与妻子养了两只猫,至少猫猫不用上学,不用社交。我想猫都养不好就别养孩子了。

  最早猫半夜跑酷我很生气,现在带上耳塞也感觉不到了。两只猫娃一年都是掉毛季很难一直清理,一天用四五个猫碗洗的也累,偶尔半夜也会吵醒我。有时太忙,到晚上累得要死,倒在沙发上,猫过来趴在我身上,那眼神仿佛问我“你知不知道今天还没陪我玩过,怎么回来不抱抱我”,我就联想到,如果有娃,我累了一天会给他看好脸色吗?他会不会以为爸爸不爱他了?

  养娃固定的事是要彻底清洗电动猫砂盆,给两个娃洗澡,给娃清除牙结石,给娃挤肛门腺,定期带娃逛逛公园。一个娃聪明,一个娃笨(五岁了还很容易尿身上,拉稀到身上,现在我看到我也不生气,只是快点给他处理)。聪明的娃自己会清洗牙齿,也不需要清理肛门腺,另一个娃就不行,有时我就自己感觉到我有偏爱了,我更喜欢省心的孩子。

  如果是人类娃呢,看到父亲的偏心,哪怕只是一次,会有什么不可逆影响呢?有了人类娃我都不知道有多少事要做,我会抱怨,孩子听到又是什么感受?我不想成为儿女自幼就要对我察言观色的那种父母。

  小时候读哈利波特,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说“爱是最强大的魔法”,“爱”对中土人来说还是太奢侈了啊。到这个年纪才发现最喜欢的是哈利波特最后的结局,孩子通过成长领悟了爱,是爱的魔法胜利了。阿福的事让我进一步感受到,这是自由的代价,自由的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孕育出好的果子。

  他们俩都说得很好,有很深的体悟和反思,我想这或许也和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。父爱缺失,对男性而言不仅是肉体和精神经受的痛苦,还意味着父亲很难提供一个值得尊敬和效仿的榜样,那在成长过程中就不得不自己去探索,在人生路上难免会掉一些坑,多走些弯路。

  父亲沉默内敛,如果母亲不在家,我们父子俩就没多少话可聊,但我知道他是爱我的。他只是不善表达情感,但其实是慈父。从小到大,我只挨过他一次打,还是因为我自己的过错——那天一早我睡过头了,怕被罚站,不肯去学校,他恼怒极了,打完了他自己也很不好受,躺在床上生闷气。

  我家两个孩子,现在一个16岁,一个12岁,都到了最敏感、叛逆的青春期。我自己在15岁之后,就完全不用我父母操心我学业了,自主、自律,我不喜欢被人管,也不喜欢管别人,因为我的成长经历让我觉得,每个人最好自己管好自己。

  然而,到现在面对自己的孩子,我又觉在他们尚未自律的情况下撒手不管是逃避责任,我想的是最好

  既能有边界,又能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。虽然道理是这样,但这个尺度着实难以拿捏,而且对两个性情截然不同的孩子而言也没有一样的尺度。

  说到底,我指望的也不是他们要如何回报,而是他们要先爱自己,为自己负责,人格上成熟自立。哪一天他们不需要我了,振翅高飞,那我会很高兴,至少到时候我也使命完成,自由了。

  有朋友说,孩子来到这世上,就是来让我们磨性子的。我理解为这是两代人共同的修炼,不是为了谁压倒谁,而是借助彼此,反观自我,都能成长为更成熟的人格。如果能这样,这又何尝不是孩子带给我们的礼物?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