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 分类>>

【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】汲取红色力量 传承抗战精神——红星(四川省直)作协组织参观“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”专题展

2025-11-10
浏览:
返回列表

 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2025年10月14日上午,红星(四川省直)作协组织会员前往四川博物院,集中参观“伟大胜利·川渝贡献—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”。

  此次活动在四川省作家协会统一部署下开展。前期已有部分协会会员作家以个人名义陆续前往展馆观展,此次是协会统一安排集中观展,强调“以历史为镜、以文润心”,引导作家在铭记与传承中守护文学初心——文学创作体裁可以多样、风格可以百花齐放,但那份以人民为本、以家国情怀为魂的创作初心始终不能变。

  除上午集中观展外,当日下午,红星(四川省直)作协文学评论专委会亦独立组织了观展活动,由协会副秘书长、成都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罗文军带队。活动围绕专委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,一方面引导预备会员深入参与专委会实践,熟悉组织运作;另一方面以抗战历史为生动教材,开展思政教育,帮助他们筑牢思想根基。

  作家们依次参观了展览的五大篇章:“引领方向”“共赴国难”“稳固后方”“挺起脊梁”“高奏凯歌”。此外,展览还呈现川渝地区人民在抗战期间的捐款、筹粮、运输物资的档案与影像,以及来自故宫调拨的康熙款珐琅莲花纹盖碗等南迁文物,展示文物南迁历史的深重意义。展厅一面墙喷绘了1945年10月8日《新华日报》刊登的社论《感谢四川人民》,作为重要政治性文献呈现,令观者在凝视这些文物时,真切感受到四川在抗战中的历史担当。

  展厅墙面喷绘的1945年10月8日《新华日报》刊登的社论《感谢四川人民》

  在观展后的交流中,大家都有一种深切的共鸣——这些“沉默的见证者”以无声的方式叙述着那段烽火与苦难交织的历史,让人真切体会到那个时代坚韧而无畏的牺牲、深沉而执着的信念。那种震撼未止步于目光停驻,而是化为一股追索与思考:如何以文字触及这段历史的风骨与重量。

  此次观展不仅是历史的回顾,更成为作家们进行思想洗礼与心灵对话的契机。展览通过民族危难、军民动员、后方支援、前线浴血、最终胜利五个篇章有序呈现,清晰勾勒出川渝地区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关键作用。

  参观过程中,不少作家谈到,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宏大叙事,而是那些细碎而深情的展品——如一封家书、一件留存物件、几张照片,它们昭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坚守。有作家感叹,这些家书打动人的,不只是字里行间,而是透出那种家国情怀,那真挚而深重的情感,让人意识到文学创作正该多去关注这样的真实与厚度。

  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,作家们更加深刻认识:中国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核心领导地位,以及川渝地区作为后方和人力物力支援基地的关键角色。这不仅是历史的回望,也是当代文学从红色题材中汲取力量的根本依据。

  活动由报告文学专委会牵头组织,红星(四川省直)作协主席王怀林、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盛红、副主席黄世海、杨明强、高显银、罗薇以及协会副秘书长贺贵成、赵剑锋、吴春华、李明利,理事汪毅、李国仁、席秦岭等20人观展。观展结束后,大家围坐交流,谈感受、说体会。王怀林指出,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走近历史的学习,更是一场精神洗礼。透过那些影像与文献,他感受到抗战时期的信念与坚守,也提醒作家们:即使在和平年代,也要保持精神清醒与文化担当,把对历史的敬意化为创作力量,用作品温暖人心、激发人们的信念,让自信与复兴的力量在文学中延续。

  红星(四川省直)作协希望借此契机,鼓励作家从巴蜀抗战历史中汲取灵感,以地方视角书写普通人的坚韧与温度,关注战时生活细节与人性的光亮。未来,协会也将协助、提供便利条件,鼓励作家深入实地采访,走访抗战遗址、老兵家庭与地方档案馆,以第一手素材充实创作表达。此次观展所带来的精神震撼,也让大家更深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信念的力量。

  巴蜀大地拥有深厚的抗战记忆,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回应。从李劼人的《天魔舞》到田闻一的《川军出峡》,这些作品不仅重现战火年代的悲壮,更流露地方社会的精神气质,提醒我们,抗战题材不止于宏观叙事,更在于个体命运与情感,那些细微的人性描写,是让历史在文学中持续鲜活的关键。

  展望未来,协会将继续鼓励作家深入生活、扎根时代,让历史与现实在笔端相遇,让信念在文字中生长。期待有更多新作,以川渝抗战的精神风骨为脊,以人民的故事与情感为魂,在文学地景中延续并弘扬红色精神。

搜索